那些细碎琐事和人情味儿,就是年。
腊,岁终、年始…
从铁锅里煮到浓稠的腊八粥
屋舍洒扫时,阳光里跳舞的微尘
到鞭炮噼啪时不绝于耳的笑闹声…
北方的乡村,就在这冬日腊月
热闹起来了
年的色彩在乡村里更加浓烈
几天一出的大集上添了许多喜庆装饰
孩子们亮晶晶的发卡珠花
飘香十里的各式炒货
糖果、鞭炮、烟花…
叫卖满耳、年货满筐
村里家家户户
开始将心思放到一些细碎琐事上
隐居的管家大姐们,也是如此
攒足过年的木柴、五谷、时蔬
在腊八这天,干柴明火先熬上一锅粥
抚平客人们来时的满身寒气
再用小一个月时间,泡一坛腊八蒜
留着过年下饺子吃
哩哩啦啦,二十三小年很快就到了
按北方村子的习俗
这时候每家会备上两样甜
糖瓜儿,粘住回天述职的灶神嘴
而圆长形的芝麻糖
则拿来满足馋嘴的孩子们
管家们也会拿出各院藏存的山货
装进盘盘罐罐里
给小院客人们当零嘴儿
中秋前打下的核桃,浅烘出香
裹进松软棉花糖里
切成奶香、坚果香兼具的牛轧糖
霜降后消涩的柿子
在房前檐下经过秋晒冬晾
在大姐们三揉三捏里去了硬气
咬一口微韧弹牙,内里却澄心甜蜜
小年后,赶上晴天是要扫房子的
不同于院子的平日清洁
这天要从屋脊角落、明窗瓦檐彻底扫除
带着除旧纳新的好意头
赶闲时,大姐们也会串门帮忙
在北方还没有大棚蔬菜的曾经
豆腐,是冬天年前的主菜之一
所以才有“二十五磨豆腐”这一说
而山楂小院所在的延庆下虎叫村
依旧沿袭着这一传统习俗
豆腐坊里的时大哥
也因为临近新年愈发忙碌起来
泡、煮、碾、滤… 纯熟的老手艺
4年来给小院火盆锅,供给最新鲜的食材
而同一时间
将视线穿越到1700里开外的四川成都
管家大姐们已经开始腌制川味腊肉了
柏枝、蔗皮熏制,长达15天的风干
让腊肉每丝肌理都沁入了南方独有的烟火气
辞水后,焦黄的油脂将腊肉完全包裹
为即将到来的年夜饭,另添风味
二十八、九,发面、蒸馒头
属于管家大姐们的忙碌,这时还没收尾
小院惹人胃口大开的纯手工馒头
会在春节客人增多时,多多准备
冬冷的北方,整宿的老面发酵
才能让馒头咬起来,够喧腾
除夕前
小院都会请当地村里的老人
写上几幅好意头春联
和灯笼、窗花一起
热热闹闹布置好
当然也能铺开红纸自己写
墨水味和着浆糊味
也和着新年新愿望
到了除夕夜
北方新年主角——饺子,就上场了
包饺子,一定要在年三十晚上
映着玻璃上绽开的彩色烟花
孩子们满屋满院追逐的笑闹声
“味道”才对
饺子备好初一吃
三十当天的年夜饭也不能马虎
清晨做的豆腐、夏秋封存的干菜
新鲜和时光两味
在火盆锅腾腾的汤汁中得以释放
再加上寓意吉祥的四喜丸子、
层层软糯的扣肉…
北方的传统吉祥、南来的新奇川味
隐居100座院子,将为客人们的团圆
酿一场舌尖年味儿…
此外,大姐们也正将今年新采收的山楂大火熬汁
酥脆的手工馓子装盘、山野黄芩晾晒成茶…
这些乡野里凡俗凡俗的小心意
届时,也将一一呈现
吃饱喝足整个人都会暖透,天也正好黑下来
各院儿结了伴的孩子们
会呜啦啦跑到院子里、大街上
点燃手上、地上的各种烟花鞭炮
满院的噼啪声、天空也开起了花儿…
惊呼笑闹里,年味儿就更浓了
大年初一,朦朦胧胧的炮竹声里
孩子们会穿上新衣、打起小灯笼
随着家里大人一起出门拜年
耳旁不断的“新年快乐”声
成全了乡村最不加掩饰的祝福
进到正月,还保留着传统习俗的山村里
鞭炮锣鼓,还会热闹上好几天
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打头
带着各家老小、前来的客人,绕村祭神
遇上百年老树、神庙,燃香叩拜
感恩山野馈赠,也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正月,新岁始、旧年终…
乡村小院的年味儿
就在这细碎的琐事和人情味儿里
代代交替…
隐居乡里春节房火热预定中
和我们一起,在乡村过有味儿中国年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